在选购散热器时,判断散热性能的好坏可从核心参数、材质特性、设计细节、实测数据等多维度综合分析,以下是具体方法和实操建议:
一、看核心参数:数值直接反映散热能力
散热量(W)与热功率
定义:散热量指单位时间内散热器向周围空间散发的热量(单位:W),数值越大,散热越快。
选购标准:
按房间面积计算:一般每平米需 80-120W(寒冷地区选高值,南方可选低值)。
对比同类型产品:例如两片相同尺寸的钢制散热器,A 款散热量 150W / 柱,B 款 120W / 柱,A 款散热更强。
注意:部分商家可能虚标数据,建议要求查看第三方检测报告(如国家散热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出具的报告)。
热媒参数适配性
水温要求:自采暖(壁挂炉)水温通常 60-80℃,集中供暖水温可能更高(80-95℃)。需确认散热器在目标水温下的散热效率(部分铝制散热器高温下散热衰减明显)。
工作压力:承压能力需≥系统压力(一般集中供暖压力 0.4-0.8MPa),压力不足可能导致散热效率下降甚至漏水。
二、摸材质特性:导热系数决定基础性能
材质 导热系数(W/m・K) 散热速度 储热能力 适用场景
铜铝复合 铜≈400,铝≈237 ★★★★★ ★★★☆☆ 快速升温、复杂水质
压铸铝 237 ★★★★☆ ★★☆☆☆ 小户型、短时制热需求
钢制 50-60 ★★★☆☆ ★★★★☆ 集中供暖(需满水保养)
铸铁 35-45 ★★☆☆☆ ★★★★★ 老旧系统(散热慢但稳定)
实操建议:
同等尺寸下,铜铝复合>铝制>钢制>铸铁,但需结合水质和保养成本综合选择。
触摸散热器表面工艺:优质产品表面光滑(减少热量滞留),焊点平整(焊接工艺差会影响内部流道顺畅度)。
三、查设计细节:结构影响热量传导效率
柱间距与片间距
柱式散热器:柱间距离 5-8cm 为优,间距过小易导致空气流通不畅,影响散热;间距过大则浪费空间。
片式散热器:单片厚度越薄(如 8-12mm),表面积越大,散热效率越高(如平板式散热器比传统柱式散热更均匀)。
流道设计
内部管径:管径粗(如≥15mm)则水流量大,散热稳定;管径细(如<10mm)可能因水垢堵塞影响散热。
双流道 / 多流道:部分高端产品采用多流道设计(如铜铝复合散热器的 “双金属压铸” 工艺),可提升热交换面积,散热效率提高 10%-15%。
表面处理
静电喷塑工艺:优质涂层厚度均匀(≥80μm),表面光滑无颗粒,减少热阻(涂层过厚会影响散热)。
无氧防腐层:钢制散热器内壁若有防腐涂层(如环氧树脂),可避免氧化腐蚀导致的流道变窄、散热下降。
四、验实测数据:模拟环境看真实表现
查看工况测试报告
要求商家提供标准工况下的散热数据(如进水温度 95℃,回水温度 70℃,室温 18℃时的散热量),或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采暖散热器委员会的认证报告。
对比不同工况数据:例如某款散热器在水温 60℃时散热量为 100W / 柱,80℃时提升至 150W / 柱,说明其对高温热水的适应性强。
现场测试小技巧
升温速度测试:在展厅中,对开启供暖的散热器计时,触摸表面温度变化(优质散热器 10 分钟内明显升温,30 分钟达稳定温度)。
温差测试:用红外测温仪测量散热器表面不同位置的温差(优质产品温差≤3℃,劣质产品可能因内部流道不均导致温差>5℃)。
五、避坑提醒:警惕营销话术陷阱
“纳米涂层”“超导材料”:多数为概念炒作,需查看是否有权威机构的导热系数检测报告,避免为伪科技溢价。
“终身免维护”:除铜铝复合材质外,钢制、铝制散热器均需定期检查(如钢制需满水保养防止氧化),免维护宣传可能掩盖材质缺陷。
“进口品牌” 噱头:部分贴牌产品实际为国内代工,可要求查看原产地证明、海关报关单,或通过品牌官网查询授权经销商信息。
总结:快速判断散热性能的 “三步法”
算需求:根据房间面积 ×100W,估算所需总散热量(如 15㎡房间需 1500W)。
比参数:同材质、同尺寸产品中,优先选散热量高、热媒适应性强(如宽温度区间稳定散热)的型号。
看工艺:检查流道设计是否科学(如多柱分流)、表面处理是否光滑,拒绝焊点粗糙、涂层不均的产品。
通过以上方法,可有效筛选出散热效率高、节能性好的散热器,避免因散热不足导致冬季供暖效果差或能耗浪费。
以上就是亨亿散热器厂家为大家带来的‘在选购散热器时,如何判断其散热性能的好坏?’相关内容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想要了解更多暖通知识,请多多关注亨亿散热器官方网站。